一、中国传统音乐在国际音乐市场中的实践及发展
西安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吴蛮的讲座题目是《中国传统音乐在国际音乐市场中的实践及发展》。吴蛮教授是中央音乐学院第一位琵琶演奏硕士。国际著名音乐人、琵琶演奏家。她曾荣获第59届美国格莱美“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并七次获得格莱美“最佳演奏”和“最佳世界音乐”奖提名和入围台湾金曲“最佳传统音乐专辑奖”。以及“哈佛大学研究学者奖”、“美国艺术家”大奖等。2013年,吴蛮被《美国音乐》评为“全美年度演奏家”,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第一位获此荣誉的世界传统器乐演奏家。她是享誉国际的大提琴家马友友《丝绸之路乐团》重要发起人和创始成员,曾受邀在白宫演出,被洛杉矶时报称为“将琵琶介绍给西方的重要音乐家”。她的演奏风格涵盖了传统、现代、即兴、创新的全面领域,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全能音乐家。
吴蛮教授讲述在30年的传承,跨界,跨文化的实践和经历中,她将中国传统音乐面临失去自己文化特色的趋势并与世界其他国家保存自己传统音乐特色的状况作比较,详细地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目前在国际舞台的现状,分享她的个人实践和思考,并与师生们共同探讨、分析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表演艺术类的教育发展方向。
二、音乐是友谊
著名美籍华裔青年作曲家梁雷的讲座题目是《音乐是友谊》。梁雷,在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校长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曾任音乐系主任、作曲学科主任。梁雷近年获得多项世界重要奖项,包括美国罗马学院颁发的“罗马奖”、古根海姆奖、谢尔盖·库萨维茨基音乐基金奖、美国国家艺术基金奖,以及纽约创造基金奖等。梁雷的萨克斯风与交响乐队作品《潇湘》获2015年普利策作曲奖最终提名。2013-2016年,梁雷受聘于美国加州高通研究所担任驻地作曲家。2018年,梁雷被高通研究所命名为首任艺术研究员。梁雷曾被聘任为哈佛大学院士协会青年院士,并被世界经济论坛命名为“全球青年领袖”。2018年,他受周文中先生委托,担任成立于星海音乐学院的“周文中音乐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及艺术总监。2020年,他的交响乐队作品《千山万水》获得国际作曲最高奖——格文美尔大奖。
对于作曲家梁雷,音乐是友谊的一种延伸。讲座中,梁雷借“音乐是友谊”为题来谈学习、创作过程中友谊给他带来的快乐、激起的想象和难忘的瞬间。与梁雷合作的朋友,包括音乐家,和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科学家。这种影响不一定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的;不是有意识的,而是下意识的;不完全是理智的,而是充满了感性与冲动。如同水波潺潺、海浪涛涛,在无声无息中,逐渐刻画出一些惊人的峡谷和美好的海滩。梁雷在创作上的很多美景都是朋友们在无形中为其刻画的, 他们都是他创作音乐的灵感来源与动力。
三、中国元素在陈怡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第三场讲座是由著名作曲家陈怡教授主讲。陈怡,出生于中国广州,毕业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以及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现任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校区音乐学院杰出讲座教授。她曾获美国艺术文学院颁发的艾夫斯作曲家大奖,继2005年入选美国文理科学院终身院士之后,于2019年入选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院士,她是迄今为止唯一入选两院院士的华裔作曲家。她的音乐作品在世界各地频繁上演及录制唱片并深受听众喜爱。她在国际文艺与教育界的音乐活动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次讲座,陈怡就创作的三首作品:琵琶三重奏《宁》、钢琴协奏曲《四灵》、小提琴协奏曲《曲艺印象》、大提琴协奏曲《叙事曲、舞曲与幻想曲》中的“文化母语”——中国民间元素的运用进行了创作技法、美学层次的分析。在陈怡教的音乐作品中,所有的音响都是在表现的需求下产生的。她的音乐自然而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人的精神特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中国审美取向加以整合,既有高超的音响技术组合能力,又时刻怀有对中国“根文化”的思念与情感。
四、谈创作与教学中的文化语境
旅美作曲家王璐,是土生土长的西安女孩,也是西安音乐学院附中校友,并在中央音乐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先后读取本科和博士学位。2014获得美国古根海姆大奖,是美国古根海姆奖设立以来,中国最年轻的获奖作曲家。2018年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Koussevitzky 基金会委约奖。2019年获得美国作曲柏林奖,哈佛大学 Fromm 委约奖。
在讲座中,王璐说:“虽然常年在海外生活、创作,中国元素始终是我的灵感之源。”王璐对中国、陕西元素情有独钟,中国民间音乐、尤其是秦腔都被她融入到创作的作品中,并通过音乐的方式将陕西民间文化推向海外。在王璐创作的音乐中可以听到,街头的自行车铃声、公园里吼秦腔的声音、广场上孩子们玩耍时的嬉戏声、甚至建筑工地的施工声,都被王璐一一录入。这些在普通人眼中看似平常甚至是噪声的音符,经过王璐精心的创作编排,串联成一首完整的带着陕西特色的曲子,显得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王璐通过自己的教学和创作历程谈到,作为一个在海外生活的游子,今天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文化自信,兼容并蓄和保持个性对于每个音乐人发展的重要性。
五、“未来传统”畅想计划
除了从演奏、创作的视角来探讨中国元素在海外的传播,知名作曲家、表演艺术家、跨界艺术家杜韵介绍了自己在当代艺术的交流、创作中,如何将多个艺术领域融合为一体,并能够包含对社会议题的深刻情感与反思,做到音乐语言兼收并蓄,风格融会贯通。
杜韵,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拥有美国欧柏林学院学士学位和哈佛大学硕士及博士学位。现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作曲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同时任聘上海音乐学院特邀教授。2017年,杜韵凭借歌剧《天使之骨》获得美国普利策音乐奖,成为其第一位荣获此奖的唯一亚裔女性。2018年获得古根海姆大奖等音乐界最具分量作曲奖项,并以专辑中《Air Glow(空气灼热)》一曲获得2019年第61届格莱美音乐奖最佳古典乐作曲家提名。杜韵被《纽约时报》誉为当今活跃于世界舞台的新一代作曲家领军人物之一。
本次讲座,杜韵介绍了创立于2017年的“未来传统” 畅想计划。她对中国多个省市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的民间采风和考察。她将民间艺人、作曲家、多媒体艺术家三者结合,对传统中国戏曲和民间艺术进行再创作,并在世界各地分享和表演“未来传统”系列作品。多年来,杜韵一直致力于社会问题与文化作品之间的关系与再转化,旨在通过艺术创作,以对社会、普通人的深刻关切,向全世界展现出非一般的中西文化的交融过程。
五位艺术家在海外对中国元素的成功运用和推广,无疑是牢牢把握住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在独特的中国音乐文化寻梦之旅中,运用中国文化载体——表演、创作的优势,深刻挖掘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灵魂和精神,并拥有强大的文化自信。
后期,高研院将进一步以“一带一路”高水平成果孵化、高层才人才聚集、高层次研究成果转化、高层次作品推广为宗旨,传承好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层文脉,不断扩大学校在服务国家和地方“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影响力,为学校建设高水平、有特色音乐学院的目标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