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长安艺术周”开幕式暨“鸿儒讲坛”第七期丨音乐家叶小纲开讲《用音乐点亮人生》

发布者:王恪居发布时间:2024-11-05浏览次数:11

10月28日,当代著名作曲家、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创院院长叶小纲教授受邀莅临我校,参加第二届长安艺术周系列活动,并应邀在我校“鸿儒讲坛”主讲 。

下午14:30,我校在艺术中心歌剧厅成功举办了长安艺术周开幕式暨鸿儒讲坛之《用音乐点亮人生》。开幕式活动由作曲系主任吴延主持。院长、党委副书记王刚,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易红彬出席,各院系师生近200人参加。

院长王刚为开幕式致辞,代表学校向叶小纲教授致以热烈欢迎,并对他在音乐领域的杰出贡献给予高度赞誉。王刚强调,作为我校办学历史悠久、创新底蕴厚重的院系,西音作曲技道并重、品习兼修,博大包容的风格和成果曾广受学界赞誉,其中基本的创作规律和艺术理性就是始终植根于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提掘西部地方审美经验、紧扣时代文化价值取向,溯其源、守其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此独成一派。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和超越的艺术之思。新时代的艺术生产、体验、消费和传播语境,对新一代的中国作曲家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也浸润、规约着中国作曲家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格。希望西音作曲家团队重新出发,再入新境,感兴而动,感心而作,感佩而歌,从长安集结,向世界出发。

随后,叶小纲开讲。本场讲坛主持、访谈嘉宾由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青年作曲家、美国巴洛基金国际作曲比赛金奖获得者郑阳老师担任。论坛中,叶小纲教授分别从教师身份、学生身份和作曲家身份的角度,谈到了他在自身求学经历和从教经历中对于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中特殊师承关系的感受,以及作为作曲家在几十年的音乐创作经历中面对种种现实问题的思考。

叶小纲教授比较了求学期间不同教授的授课内容、教学风格差异,认为这种“不同”恰恰就是“多元”,是艺术创作所需要的“百花齐放”。对于作曲学习来讲,如果在师承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能智慧巧妙地处理和运用好这种“不同”的话,就会将老师给学生的“单向输出”,转化为有效的“知识互传”,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那么作为教师来讲,就更要有包容开放的格局,因材施教地发现和发掘每个学生与生俱来不同的个性特点和爱好特长,正所谓“最好的教育,就是能够不断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叶教授认为“个人风格”的体现应该要放在不同的创作环境和创作要求中去理解。创作者对“风格的固化”要时刻保持警惕。作曲家需要具备应对不同写作要求的综合能力。他以自己多年前受委约创作的一部钢琴协奏曲《长城》的经历,谈到对于不同委约机制、委约要求在音乐创作中所产生的影响及感悟。他强调,当今的音乐工作者、音乐从业者都应该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作曲家应该以自己的音乐创作为社会文化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要有态度、有思考地写作,始终保持一种纯粹、真诚的心态去感受当下,并尊重艺术创作的本质和逻辑规律。

讲座尾声,叶小纲教授耐心解答了师生的提问,现场学术气氛浓厚,精彩的讲座内容引发在座师生强烈的共鸣和反响,会场内掌声雷动。

“长安艺术周”学术活动由西安音乐学院主办、科研处和作曲系联合承办。去年成功举办首届系列活动,成为国内作曲届关注的学术品牌。今年的第二届吸引了来自全国各院校的多位知名学者和学术骨干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