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4日至15日,由西安音乐学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联合主办,艺术嗓音科技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科研处、现代音乐学院、嗓音研究中心承办的“首届戏曲声乐跨学科研究与发展研讨会”在西安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聚焦戏曲声乐跨学科交融,搭建了戏曲声乐的高层次学术平台,有效促进了戏曲、声乐、嗓音科学和嗓音医学等多个领域的深度对话。会议的成功举办彰显业界同仁对戏曲声乐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热忱与担当,对推动我国戏曲声乐艺术的传承、保护、研究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聚集了包括中国戏曲学会、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等专业团体领导在内的来自我校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河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艺术研究院、山西省晋剧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易俗社有限公司、西安三意社有限公司、陕西省艺术职业学院、富平阿宫剧团等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剧院的多名戏曲理论家、戏曲表演艺术家、声乐教育家、嗓音医学专家,以及来自全国27个省份的戏曲演员、声乐教育者、音乐理论学者及戏曲爱好者200余人。
为期两天的研讨会日程紧凑、内容充实,涵盖主旨报告、专题报告与研讨、戏曲声乐展演、戏曲声乐教学展示和喉镜嗓音检测等多种形式。中国戏曲表演学会黎继德会长感慨地说:“这是近些年来我看到过的、最好的学术会议。”中国戏曲学会会长王馗与本次会议学术指导委员会顾问肖黎声教授给予会议高度评价,认为研讨会组织周密、内容丰富,研讨内容深入、收获丰硕,是一次高规格、高质量、富有成效的学术盛会。同时表达了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此类学术交流平台、可以持续深化戏曲声乐学术交流合作的期待。124

开幕式
研讨会开幕式由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郭强主持,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王刚首先发表开幕致辞,对参加研讨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同时表示西安音乐学院将以嗓音研究中心、艺术嗓音科技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持续推动戏曲声乐跨学科研究的学术创新与实践落地,为传统艺术的当代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王刚发表开幕致辞
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郭强主持开幕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随后发表开幕致辞。他表示,此次研讨会恰逢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节点,跨学科视角对破解戏曲声腔传承难题、构建现代学术话语体系具有开创性意义,期待业界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化协同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发表开幕致辞
专家合影留念
集体合影留念
主旨报告
14日上午为会议的主旨报告环节。王馗以《中国戏曲的声情传统与技术规范》为题,系统阐释了中国戏曲“以声传情、以情带声”的美学传统,深入剖析了声腔技术规范在不同剧种中的演变逻辑与文化内涵,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历史维度的理论锚点。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肖黎声教授以《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戏曲声乐跨学科发展的期盼》为题,探讨了在当代语境下,如何实现传统戏曲唱法与现代表演理念、声乐科学技术的有效对话与融合创新。戏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胡芝风以《戏曲演员要重视科学发声》为题,从戏曲实践角度,强调了科学发声理念和系统训练对提升戏曲演员演唱能力与艺术生命的重要性。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郝卫以《秦腔演唱的几点思考》为题,结合秦腔艺术特色,分享了关于演唱技法、风格把握及传承发展的独到见解。本次研讨会发起人与组织者、艺术嗓音科技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主任屈歌以《当代戏曲声乐的历史经验与发展路径》为题,梳理了建国以来70余年我国戏曲声乐的发展历程,并对其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创新路径进行了探讨。本环节由西安音乐学院高贺杰教授主持。
专题报告
14日下午的专题报告由冯存凌教授主持。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王洪波教授的报告《中国声乐好声音在戏曲演唱中应用》,探讨了声乐训练中的优秀理念和技术如何借鉴、融入戏曲演唱实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李革临的报告《戏曲演员的发音生理及嗓音康复保健要点》,从临床医学角度,系统讲解了戏曲演员嗓音的生理结构、常见损伤机制以及科学有效的康复与保健策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理论教研室邹爱舒副研究员以《中国戏曲科学发声的历史传统》为题,通过梳理自唐宋燕乐到明清曲学的声乐理论文献,揭示了《唱论》《曲律》等典籍中“依字行腔”“声中无字”等发声理念的科学内核,阐明了传统戏曲发声体系与现代嗓音声学的理论呼应。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张燚的报告《中国歌唱“字断”谈》,聚焦于包括戏曲在内的声乐演唱中独特的“字断”技巧,分析其艺术表现功能与文化意蕴。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曾宪林副教授以《曲唱与剧唱:闽台南音与南音戏之唱法比较》为题,从演唱技法、腔体运用与文化语境三重维度,对比分析了闽台南音“曲唱”的静态抒情性与南音戏“剧唱”的动态叙事性差异,揭示了方言声韵、表演程式对声腔形态的塑造作用,为跨地域、跨剧种的声腔比较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
专题研讨
6月14日下午与6月15日中午分别进行了两场专题研讨,由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副主任鲜于越歌和王颖先后主持。研讨环节紧密围绕六大核心议题展开,分别是戏曲声乐的历史与传统;传统戏曲唱法与现代声乐的关系;戏曲演员培养与声乐教学体系建设;戏曲演员嗓音保护与健康维护;戏曲嗓音发声的生理声学机制研究;数字技术赋能戏曲声乐发展探索。研讨环节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演员、声乐教育者和戏曲爱好者踊跃发言,积极分享了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学术见解,并提出专业问题,现场研讨氛围浓厚,学术交流深入活跃。
14日下午专题研讨
15日上午专题研讨
戏曲声乐展演
6月14日晚,本次研讨会的重要一环——“戏曲声乐展演”于西安音乐学院艺术中心室内乐厅A成功举办。18位来自各地专业院团与高等院校的戏曲专业艺术家联袂献艺,演出汇集秦腔、豫剧、蒲剧、粤剧、京剧、阿宫腔、眉户戏及戏歌等多个戏曲剧种唱段,向现场嘉宾展示了不同剧种声腔艺术的独特魅力,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为了让观众聆听到最真实的歌唱声,本次戏曲声乐展演全部采用原声清唱的方式进行,此方式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戏曲声乐艺术家献唱
演员和嘉宾合影留念
专题报告
6月15日上午的专题报告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及音乐信息科技系音乐治疗教研室主任韩丽艳的报告《戏曲演员常见的嗓音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从嗓音医学与音乐治疗交叉视角,系统分析了戏曲演员因高强度演出导致的声带疲劳、发声功能障碍等常见问题,结合临床案例提出嗓音评估、康复训练与舞台用嗓防护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西安音乐学院高贺杰教授为《声腔·旋律·腔词关系——以“他者”的视角》为题,以音乐形态学为工具,跳出戏曲本体研究框架,对比西方艺术歌曲的旋律建构逻辑,揭示戏曲声腔中“依字行腔”对旋律走向的决定性作用,以及腔词关系背后的文化认知规律。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演员、著名歌唱艺术家李元华报告题目为《戏曲科学发声要领》,基于几十年舞台实践与教学经验,提炼出“丹田气控、脑后共鸣、字正腔圆”的发声核心要领,通过现场示范讲解如何将传统“喊嗓”技法与现代声乐训练体系融合,提升演唱表现力与嗓音持久性。山西省晋剧院宋转转报告题目为《我的“转转腔”——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创造晋剧新流派》,分享其在晋剧声腔革新中创立“转转腔”的艺术实践,解析如何通过调整发声位置与气息控制,在保持晋剧梆子腔刚劲特色的同时融入婉转华彩的演唱技巧,以科学发声方法推动传统剧种流派创新。河南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黄慧慧报告题目为《戏曲演员声训思辨》,针对当前戏曲声训中“传统口传”与“现代声乐教学”的碰撞问题,从教育学、嗓音科学双重视角思辨声训体系的传承困境,提出构建“因材施教、声情兼具”的现代化戏曲声乐训练方法论。本环节的专题报告涵盖嗓音健康维护、声腔理论分析、科学训练体系多个方面,充分展示了本次研讨会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本环节由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白勇华主持。
15日上午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 教学演示 实验演示
6月15日下午的研讨会聚焦戏曲声乐的实践应用与科学验证,通过专题报告、教学演示与实验演示三种形式,向现场嘉宾呈现了跨学科融合的学术和实践成果。本时段的会议由《歌唱艺术》编辑李华盛主持。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以《秦腔青年演员戏曲声乐训练经验与实例演示》为题,通过现场实例解析秦腔声乐教学中的难点突破路径。陕西省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李锦航向现场嘉宾教学演示了《声乐艺术在秦腔唱腔中的应用》,实证美声技法与秦腔唱腔的互补性,为戏曲声乐教学提供可参考的创新范式。富平县阿宫剧团演员魏思军以《阿宫腔声腔教学》为主题进行了教学演示,以濒危剧种活态传承案例,示范传统声腔系统性训练方法。我校嗓音研究中心负责人、重点实验室主任屈歌以《戏曲演员发声功能喉镜检查的方法与应用》为主题,在现场使用动态喉镜为现场嘉宾进行喉镜检查,将临床嗓音医学技术引入戏曲教学场景,通过实时喉镜成像揭示科学发声的生理机制,为嗓音保护提供可视化解决方案。
闭幕式
本次研讨会的闭幕式由西安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王恪居主持,由内蒙古师范大学肖黎声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总结。
肖黎声认为,本次研讨会成功搭建了国内首个戏曲与声乐跨学科的高层次学术平台,不仅汇聚了戏曲表演、声乐教育、嗓音医学等多领域专家的智慧,更通过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实践展演、喉镜检测等多元形式,实现了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的深度对话。他特别强调,会议中各剧种声腔的对比研讨与科学发声的前沿探索,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为戏曲声乐的现代转型提供了“艺术审美—科学分析—教学实践”的闭环思路,期待业界以此为起点,持续深化跨学科合作,让传统戏曲声腔在当代学术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